邱少明博士论文《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国际金融危机再思考》在“北京马克主义经济学青年论坛”上作主题演讲
信息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3-12-09 阅读次数:
2013年12月6日,中国社科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主办的“北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论坛”暨“社会透视——马克思主义视角”青年学术沙龙第三次研讨会,在中国社科院学术报告厅召开。我校邱少明博士作了《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再思考》的主题演讲。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和共鸣。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国际金融危机再思考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黄昏起飞的猫头鹰”,更是“报晓的雄鸡”。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上世纪“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1929—1939年)以来的最严重危机。而早在1867年9月14日于德国汉堡正式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小提琴手”马克思已经深刻析论并惊人预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层本质及其周期性必然的历史存在。
一、“工人阶级的圣经”与国际金融危机
《资本论》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马克思曾明确断言:“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可见,他对虚拟资本与生俱来的价值不确定性和所有权归属不确定性,是深切担忧的。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和剥削的视角析论了经济危机之深层根源。首先,生产资料私人所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无法避免,必然会出事。其次,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导致贫富加剧,社会矛盾此起彼伏,一方面,生产无限扩大与资本主义生产的严重失控彼此矛盾,使社会部门比例失调,造成产品积压,剩余价值常常难以实现。另一方面,资本积累的扩大与工人的工资成反向变动关系,资本家越增加积累,就越加重对工人的占有,使工人和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的支付能力日益衰弱。
马克思所言的资本主义的矛盾是指,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出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而贫困的无产阶级却无力购买。1991年底,苏联体制瓦解,这个理论似乎就过时了。然而随着财富和收入集中程度的上升,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一理论。
二、我国如何彻底打赢这场大危机硬仗
(一)“信心托起市场”
首先,要看到我国经济的良好基本面。其次,还要看到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再次,更要看到党中央、国务院治国理政的强大能力和坚定决心。最后,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兴未艾、动力强劲,虚拟经济发展才刚刚起步。
(二)“解铃还需系铃声人”
对于由超前消费诱发的危机“顽疾”,“对症”的只能是刺激消费,必须多驾齐驱拉内需。
(三)长期对策
从长期来看,对国内经济根本的任务还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为这是造成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根本原因。
(四)思想认识方面
首先,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其次,要结合各自实际,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再次,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变化,精心做好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保中央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工作。
三、我国应忧思这次危机而“计深远”
(一)我国金融工作应关注五点
一是房地产价格的暴跌有可能引起金融风险。二是抵押贷款债券化可以有效地转移银行的风险。三是应该防止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过度投机。四是应该逐步推进金融监管和混业经营。五是要关注金融创新的隐患。金融创新虽是必要的,但创新后,应该了解这些创新产品的利与弊,监管要跟上。
(二)今后必须下狠心扭转五种局面
一是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二是中国经济不少领域被外资过深介入。三是一些政府投资是为外资作嫁。四是内需能力被房产、股票等大量消耗。五是基础设施存在的方向失误和“豆腐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