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动创设新世界的论述及其启示——《共产党宣言》的视角
信息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0-10-28 阅读次数:
陈丽娟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海淀 100091]
世界,首先是物质世界。客观意义上,世界时间的存在方式是历史。如果进一步联系世界的空间存在方式,考察一定空间中存在的时间,我们获得的就是从宏观到微观的各种事物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展开了精彩的历史叙事。他们在历史叙事分析中揭示了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时空运动轨迹。
一、资产阶级打破时空界限创造出符合设想的新世界
英国的工业革命与法国的政治革命改变了世界。在国土空间上,“两大革命”以前,人类开展经济活动的世界比我们现在的世界小得多。但“两大革命”对1789年后直至当今的系列变革还有影响。相较而言,英国的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更能为人们所感受,特别是1825年以来,出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得失业的队伍日渐庞大,社会问题越发突出。即便重重危机蔓延全世界,资产阶级依旧选择更进一步地进行资本扩大再生产。于是,首先在欧洲部分国家取得胜利的资产阶级愈加活跃。他们将商业、航海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体系化了,全球化了。也因如此,资产阶级跨越大洋的阻碍,向已经发现的美洲、抵达的非洲以及逐步打开的欧亚大陆昂首走去,开始寻找和建立起符合他们设想的新世界。
(一)资产阶级兴起的时代背景
随着农业为工业生产准备好了条件与生产方式的革新,工业的生产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此时,工厂生产的产品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还可以用于销售。在封建社会的胎胞中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需要建立起满足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相匹配的生产关系。由中世纪城关市民发展而来的欧洲资产阶级分子在达成目标后,背弃了自己与封建农奴达成的诺言,无情地背叛了同样追求“平等、博爱、自由”的同行者,转身就与王室、官员结盟,为服务于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开始寻找新市场。
美洲的发现揭开了资产阶级开辟新市场的序幕。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1492年,得到当时西班牙王室支持的一批欧洲人,向西航行,发现了新大陆。一定程度上,这便是世界市场开启全球化的起点。这以后,资产阶级开始在全世界寻找新市场的跨越空间奔走,开辟了新天地。此时,以前封建的或行会的,甚至后期工厂手工业的经营方式都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一方面,资产阶级需要为资本的扩大化再生产寻找生产原料。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为不断扩大再生产的产品与从其他地方获得的商品寻找销售市场。
与此同时,在欧洲大陆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条件。除以战争方式为主的霸权争夺战外,欧洲大陆的科学技术发展也进行了较量。化学元素、电场、磁场与重力、热力定律、能量守恒等科学大发现对于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系列科学大发现促成了新的系列发明。新的系列发明被运用于生产生活。其中,“蒸汽和机器的发明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伴随着航海业的进一步发展,路网建设与投入使用,蒸汽应用的广泛,使得欧洲资产阶级拥有了便利的交通体系。于是,资产阶级便能够打破空间的阻隔,奔走于全球各地。这就使得资产阶级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不能忽视的是,资本家们一方面想尽办法维护自己所在阶级已获得的地位;另一方面他们也拼尽全力生产剩余价值。这样做是为了比同阶级立场的其他资本家在积累资本上速度更快、数量更多,以便获得更多优于“同行”的机会,进一步进行扩大再生产。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本家们彼此之间始终受到竞争机制的影响。
(二)资产阶级目的是建立符合设想的新世界
基于已有的生产发展条件,资产阶级打开了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他们将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大量输出,为过剩生产的产品寻找到了销售市场。同时,资产阶级不满足于资本积累的速度与程度,在已发现的新美洲、非洲大陆,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与殖民运动。资产阶级获取了殖民地的生产原料与劳动力,又通过将服务于资产阶级进行异化劳动的无产阶级转移到新大陆,以此来满足资本扩大再生产需要。
就这样,“现代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工业的发展”……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机器大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产品供世界各地消费。
资产阶级进行资本扩大再生产势头猛且影响大,不仅自身的生产方式得到了变革,同时还破坏了世界其他地区的生产方式。可见,资产阶级想要创造出一个利于资产阶级的新世界的目标达成了。
二、资本运动加剧矛盾的对立
资产阶级设想创造的是一个能够永久不断地进行资本扩大再生产,产生更多的剩余资本的新世界。这个新世界局限性在于仅仅是属于资产阶级的世界。它是充满矛盾的世界。矛盾在于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空间分离。不仅如此,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资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阶级属性,必须要破坏甚至占有不属于他们这一阶级的其他人的生产生活资料以及生产生活空间。这样做的目的是保障资产阶级所有的资本在一定的时间尺度下有足够大的运动空间。但资产阶级忽略了与他们同时代的其他人也进入了他们设想的新世界。
这些其他人与原有的生产生活资料以及生产生活的空间发生了分离,结果除了自身一无所有,沦为了无产者。他们成为了机器的附庸,成为了接受机器指令的士兵。随后,这些作为独立的拥有出卖劳动力所有权的个人无产者为了生产生存不得不出卖劳动力,服务于资产阶级剩余价值的创造。一个个在工厂中独立的无产者,他们战战兢兢尾随着昂首向前的资产阶级之后。
在这样的工作环镜下,使得他们意识到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生活空间在不断地缩减。为了维护无产者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成立工会,成为盟友。这之后,越来越多的小资产阶级分子受到了大资产阶级的排挤,也无法满足机器大工业时代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被淘汰下来,无产者的队伍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先进因素加入,如教育因素,使得队伍的理论认知水平与能力得到了提高。
由于大工业所造成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而得到发展,交通把各地的工人彼此联系起来。局域的工厂区的斗争走向了把许多性质相同的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阶级斗争。他们跨越国别,走向了资产阶级的对立,即无产阶级。对立的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不可调和。
三、资本运动对我国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生产发展离不开资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依旧需要进行利用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但要说明的是,我国要实现的是符合人民需要的生产发展,不是《宣言》中描述的资产阶级满足自身资本积累需要的逐利性的扩大再生产。
(一)资本运动源于资源不均质分布以及发展的不平衡
非均质的资源分布是全球化序幕揭开的背景。非平衡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资本积累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本要在全球进行扩大化再生产需要有资本积累作为前提保障。积累的资本源自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与生产者。人类获取的基础生产资料是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在地球表面空间分布不均衡。不仅如此,自然资源在人类生产生活场所周边的分布更是不均质分布的,这就有了最初的差异,也就是最初的所有权的私有的开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生产生活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不均质现象。人类因有不同的需求需要进行产品的交换,加之私有制与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不均衡的经济发展。
从另一角度看,有需求,就有生产。人类如果没有不同的需求,就不会产生交换。如果没有交换的产生,就不会突破原始的部落边界。没有打破部落的边界,就不会促进分工与地域间的合作生产,也就没有新生产关系的产生。
可见,积累的资本需要不断寻找生产要素,同时需要征服原有的市场以及新市场。就这样,资本的扩大化再生产从打破最原始的部落限制到城乡分离直至全球。
显然,资本积累与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离不开具体的地理空间。不论是生产原材料的获取,还是生产劳动力,以及流动资本的具体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具体的时间尺度和空间范围之内。由此而发生的生产关系,也存在于资产阶级创造的世界中。随着美洲大陆发现而来的是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与扩大,两大阶级对立的加剧,人口移民的开始,现实的人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并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二)资本运动使得世界性的地理空间重组发生
一方面,中世纪以后的新兴资产阶级以及工业革命后发展起来的现代资产阶级,因为地理扩张,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他们思考如何立足他们已有的旧市场,根据自己的需要,为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寻找新市场,创造出一个利于资产阶级的跨区域的新世界。当然,也是因为地理扩张使得不平衡发展的不均质的空间发生了革新,使得生产要素发生了空间的重组。这个新世界再次证明了“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科学性,也点出了资产阶级追求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的场所已不仅限于城市工厂之内,也不仅仅是欧洲大陆,而是世界性的空间范围。
另一方面,作为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产物的无产阶级,也由中世纪的乡村被迫进入了城市,其后有的留在城市,有的被转移到资产阶级能到的生产空间。不仅如此,资产阶级通过地理扩张,开辟了其他未开化的大陆。此外,资产阶级还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闯入其他有归属过的国土范围。他们破坏、剥削甚至占有了其他不属于资产阶级队伍的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与生产生活空间。于是,世界范围内的地理空间重组便发生了。
(三)对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质的特点显著,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是生产发展面临的现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主要的不平衡。发展离不开生产。全球化背景下的扩大再生产不再是聚集生产要素于一地的规模上的扩大生产,而是区域间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随着扩大再生产的推进,世界范围内有着很多因进行地理空间重组取得发展、占据有利发展地位的成功案例。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形成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空间格局。
首先可以从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入手。对于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要继续用好比较优势,不仅实现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同时还应成为经济发展的极点、核心,扩大区域辐射范围,拉动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形成发展的新合力。对于禀赋条件不足的区域,应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先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随着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地区能够得到以前没有的更多可靠的信息,有利于降低成本后发挥后发优势。但是相对落后地区即便有富裕起来的潜能,也只有先让自身走出困境,然后才能踏上繁荣之路。因此统筹区域发展要建立起支持和帮助落后地区发展的长效机制。
其次,各地区要把握好效益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考虑在与其他地区形成互补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是否可聚集、可获取、可输出,还要考虑生产—生态的效益、实现的可能以及是否科学可进行。此外,要对可能产生的负的外部性成本进行全面的考量评估,制定相应的体制机制制度来强化对区域空间的治理,保障生产——生态效益。
建立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形成合作生产要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打破行政区划障碍是确保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关键。各地区的发展需因地制宜,即明确自身发展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并且创造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的可能。因此,中央与地方应联动同向而行,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通过加强区域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推动行政区和经济区融合,促进资源要素在跨行政区范围调动、配置和流动。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过程要求集中生产要素的,即便是全球化背景下,生产的分工越加细化,处于不同时空条件下,完成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生产,也需要具备相对应的生产要素。由于交通工具的革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由资本流演变出来的商品流、劳动流和信息流会使得地理空间边界模糊化。而且,实现强交通的基础是具备建设的经济和科技条件。要深化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环保、产业、人才流动等方面的合作。如推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设,以此保障基本发展条件的平衡。但各地区在推进合作过程中要避免因恶性竞争出现重复建设。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