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咨政

重要文章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合理性——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信息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9-11-06     阅读次数:

王小燕

(铁道党校,北京 100088)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种种误解、曲解、错解和责难,以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和强烈使命担当深入回答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研读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合理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是一个简单的舶来品,也不是空中楼阁。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波澜中的一朵奇葩;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选择和中国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延续。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历程中走来

习近平总书记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指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拉长时间尺度,放在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程中去把握。”[3]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自觉自信地在社会主义波澜壮阔发展历史中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位,也是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的缘起从圣西门、傅里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追溯到莫尔、康帕内拉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计和渴望。这样的历史观,历史地佐证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并非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空想。同时,对比《共产党宣言》中阐发的共产主义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更进一步地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合理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以它的开山之作《乌托邦》问世为标志,到现在已经有500年的历史。莫尔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所引发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因为有了《乌托邦》才有了以后活跃在美洲和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才逐步开始有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批判。莫尔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诞生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虽然能够提出对未来社会的某些天才设想,但是眼光还局限在小生产的水平上,设想的未来社会还带有某些宗教和神秘的色彩。尽管如此,他们主张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和阶级剥削,人人劳动,生产和消费由社会统一组织安排,产品按公民需要分配,儿童由国家抚养和教育,教育与生产相联系等的观点,是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针锋相对的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否定,具有历史进步意义。这些思想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傅里叶、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一道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汲取的重要思想材料。空想社会主义诞生五个世纪之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历史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继续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而且找到了通往美好生活的现实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定位,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底蕴,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近代中华民族由衰到盛的历史中走来

1840年开始,古老的中国开始进入近代历史,也开始了改变积贫积弱和任人宰割的斗争。没有一个民族不渴望繁荣昌盛,也没有哪一个民族比中国更加迫切地希望改变贫穷落后再次走向民族的复兴。近代以来,关于社会革命的各种思潮和实践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进行过尝试,自上而下的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面貌,自下而上的农民起义没有改变中国的境况,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也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更不用说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这些停留在讨论和辩论层面的社会思潮。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人民才开始逐渐地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思想改造中国这片土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不仅走出了水深火热的黑暗时期,建立了新中国,而且成功开辟了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前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下,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中国人民比任何时候都更幸福和自豪。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中走来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介绍《共产党宣言》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的情况,并指出“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4]马克思主义从问世起就是一件国际性事件,是为全世界工人阶级谋求解放的思想武器,但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中国这样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昂扬前行。社会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中国人民的支持,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中华文明中蕴含着的共产主义基因。流淌在中国人民血液中的共产主义基因,驱使中国人民从骨子里拒绝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进而自觉自愿地接受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深沉的自信。文化自信根源于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早在《礼记》中就有关于大同思想的描绘“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中国社会主义”[5]的太平天国,更主张“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与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有许多契合的地方,这些契合点如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就成燎原之势,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扎根的肥沃土壤。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的选择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7]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从来不追求与人民群众利益不同的利益,始终坚持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努力奋斗,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党领导人民在九十多年的伟大社会革命浪潮中的选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通往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机器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分工也越来越细致,工人阶级的劳动从第一需要变为谋生的手段,“劳动越使人感到厌恶,工资也就越减少。”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分析》中详细地描述了无产阶级的极端凄苦的生活状态,并与马克思一道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而努力。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地向世界无产阶级宣告“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8]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毫不掩饰自己以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为奋斗目标,所以《共产党宣言》问世不久就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也自觉地担当历史和民族使命,无论是干革命,还是后来搞建设、抓改革、促发展,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人民谋利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吃饱、穿暖的诉求都已经实现。进入新时代,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已经从简单的量的满足开始走向质的提升,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公平公正的社会机会、更舒适的住房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善人民的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通往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人民群众不断改革发展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近代以来,在中国历史上除了中国共产党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够认识到芸芸大众里蕴藏的巨大力量,毛泽东曾经深刻地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9]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建党之初的几十名党员到今天的九千万,能够从农村走向城市,能够从局部执政到全国范围执政,原因有千万,但是归结到一点就是根本上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群众,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压倒。”[10]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坚持和发展群众观点,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勉励全党要努力答好时代给出的答卷,让人民群众满意。“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的选择,是人民通往美好幸福生活的现实道路,是人民的事业。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解决,仍然要依靠人民群众和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氛围,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与人民一起团结奋斗。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的成果

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2]同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应该在实践中证明本国治国理政思想的真理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苏东剧变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都是世界关注的热点,但是它在各种质疑声中不断地成长起来,实现了国家安定、经济腾飞和人民安居的美好愿景。实践深刻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一个纯理论性的产物,它有理论营养的滋润,同时也有坚实的社会实践基础,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果,也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成果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同时也历史地掀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幕布。1982年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中的难题,在中国大地上描绘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灿烂历史画卷。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谋篇布局。在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低潮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受住来自国内外复杂环境的严峻考验,坚持和平发展、改革开放不动摇,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阶段性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新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新矛盾,确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探索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后的伟大实践,同时也是一种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无产阶级还处于无产阶级革命阶段,政权的建设还不是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全新的理论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每一步,都具有探索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但是没有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不能割断,也不能虚无。“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他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13]改革开放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准备好了工业基础、物质基础、国内环境和领导力量,同时也规定好了中国改革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另外,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历程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也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它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而且也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一种有益借鉴。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科学合理性,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现实逻辑的统一,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和实践的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主义科学原理与具体实践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主义。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须臾不可动摇。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6页。

[2]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09页。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2页。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65页。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9] 《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

[10]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2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545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7):4-12.

2] 郭建宁.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理论视野,2013(12):17-20.

3] 侯惠勤.历史大势交汇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红旗文稿,2019(7):4-8.

 

(作者系铁道党校基本理论教研部讲师,法学博士)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超越时空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