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精神
信息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0-10-13 阅读次数:
王培伟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山东 济南 250014)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举国震动,全球瞩目。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高度关注,他说:“从年初一到现在,疫情防控是我最关注的问题。”为了有力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部署要求,特别是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这个总要求,为全党全国团结一致抗击疫情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工作指南。仔细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可以体悟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宏大智慧。
一、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其治国理政的方略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指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次疫情来势汹汹,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群众的安危,2020年1月20日专门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旗帜鲜明地提出“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要求。他在后来的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中,几乎每次都要强调这个“第一位”的问题,指出这“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峻斗争”,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对于感染患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全力做好救治工作,“坚决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提高收治率”“决不能因费用问题耽误患者救治”。对于奋战在救治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务必“保护、关心、爱护”他们。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充分阐明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为了谁”的问题。那么,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要“依靠谁”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二、加强党的领导、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同舟共济,打赢疫情防控的总体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党的十九大指出:这个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时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农历正月初一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指出:必须“加强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当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强调“打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必须加强党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凸显了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就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这个核心问题,分别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各地区各部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及军队、社区及医务工作者多次提出要求:“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始终坚持全国一盘棋,既要坚守岗位,“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又要“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习近平总书记还作出重要指示,号召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抗击疫情中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监督问责,“对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不力的,要敢于批评,责令其立即整改”“要及时问责,问题严重的要就地免职”“对失职渎职的,要依纪依法惩处”。这些要求是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化。
三、坚持唯物辩证法,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纵观1949年以来我国发生的疫情,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最凶狠”“最狡猾”,防控难度最大,可谓一场大战、硬战。要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要有决心信心,更要有谋略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及时听取汇报,深入基层调研,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展示出务实而卓越的领导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实事求是做好防控工作,对偏颇和极端做法要及时纠正,不搞简单化一关了之、一停了之,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抗击疫情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大实践中对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科学判断形势、精准把握疫情、制定周密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变化,各项工作也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要密切跟踪、及时分析、迅速行动,坚定有力、毫不懈怠做好各项工作。”党中央率先垂范,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变化,及时作出战略部署和调整,确保了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二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一方面,加强湖北、武汉和北京等重点地区疫情防控,加强重点群体管控,打赢重点地区疫情防控阻击战;另一方面,加强非重点地区、其他群体的防控工作,“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一方面,抓住问题关键,盯紧重点环节,探寻治本之策,在发挥社区作用、尽力提高收治率、全力救治患者、控制传播源头、切断传播途径上狠下功夫;另一方面,抓好疫情防控的方方面面工作,统筹抓好医疗力量和重要物资的科学调配、防疫物资保障、生活必需品生产供应、科技研发攻关、国际和地区合作、新闻舆论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等系列工作。一方面,时刻保持警醒严防内部疫情反弹;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国外疫情态势,严防外部输入。三是分类指导、分区施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分类指导各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针对不同区域情况,完善差异化防控策略”“疫情特别严重的地区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其他地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落实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四是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在“早”上下功夫,“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因此,我们要重视发挥科研的力量,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提高疫情防控有效性;要“继续加强病毒溯源和传播机理研究”,为从源头上、机理上和全球意义上防控疫情奠定医学基础。
四、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不可否认,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了较大冲击,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这是为了防控疫情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人们急切盼望能恢复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所以,疫情形势趋缓后,如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意义重大,也面临很大的挑战,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是一个大国,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制度优势,有强大的综合实力,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经济有巨大的韧性和潜力。因此,我们有信心、有能力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我们“要坚定信心,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疫情的冲击只是短期的,不要被问题和困难吓倒”“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他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发出“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号召,要求“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如何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了方向性和重点性的部署,提出要根据疫情变化采取科学应对措施,逐步恢复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积极做好企业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稳定居民消费、春季农业生产、脱贫攻坚、稳就业、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等重点工作;复工复产要坚持好分区分级精准的原则;要搞好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要有长期打算,加快建立同常态化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
五、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坚定信心,争取支持,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加强宣传教育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和传统,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重视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难度大、形势复杂,一些群众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疫情发展,甚至有的国家、媒体做出了不友好的举动、发出了恶意的言论。对此,我们绝不能等闲视之。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求,“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强有关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工作,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宣传舆论工作要加大力度,在方针上要“依法做到公开、透明、及时、准确”;在方法上要“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在作用上要做到“强化显政,坚定战胜疫情信心”“把握主导,壮大网上正能量”“占据主动,有效影响国际舆论”。具体来说,一是加强社会力量组织动员,增强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和社会信心,为当前舆论融入更多暖色调,“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二是多层次、高密度发布权威信息,不回避矛盾,解疑释惑,稳定公众情绪,争取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三是深化国际合作,为我们疫情防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我们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验分享和互帮互助,发挥我国负责任大国作用,彰显中国自信。
六、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构建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逐步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长期目标。制度管根本,法治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凸显了完善制度机制和法治体系的重要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是对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相关法律体系和应对能力的重大考验,是“一次大考”。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深邃思索,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这次应对疫情中,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次疫情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在不少地方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仍盛行,说明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而且存在执法不严问题;重点卫生防疫物资(如防护服等)储备严重不足,口罩、消毒剂紧缺,说明国家储备体系存在短板。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提出,既要立足当前,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作出专项工作部署,要求要完善和健全包括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以及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等在内的15个体系9种机制4项制度。我们还要看到,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离不开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必须建立健全完备、科学、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作出专门部署,从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要强化法治思维、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提高依法防控疫情的能力水平;要加强相关立法,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建设系统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要加强执法力度,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到位;要搞好相关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要强化疫情防控法律服务等。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具有时代性、针对性、指导性,既有力指导了实践,确保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世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效,并将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又深化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的铁路企业,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总结经验,探寻规律,完善机制,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准备,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运输安全工作,充分发挥铁路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