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咨政

重要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经验优势与理论贡献

信息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9-11-06     阅读次数:

王强

(铁道党校,北京 100088)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提供了稳定的制度环境和坚强的政治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2]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为中国的政治发展积淀了经验优势,为世界的政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起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历史实践。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发展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也指引了当代中国的建设、改革与发展。但是,中国的政治发展有其特殊性,中国共产党并不拘泥于理论,没有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也没有盲目照搬他国政治模式,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与教训,坚持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4]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领导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国家的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和社会安定。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战略将国家振兴与人民民主相结合,面对建国之后贫穷落后的国情,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为目标,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既实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又始终坚持人民民主。[5]改革开放前30年的建设与改革,为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环境,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不仅更加注重国家能力建设,而且注重在实现集体权利的基础之上保障并渐进有序地扩大个人权利。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随之结束,世界社会主义陷入历史发展的低潮。中国没有在世界社会主义的低潮与逆流中迷失方向,而是保持了强大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不盲目效仿西方政治模式,坚定不移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内涵,以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政治建设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将政治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稳定的制度环境,以坚定的道路自信和政治自信,以伟大的斗争精神,取得了卓越的发展成就,树立起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标杆。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发展始终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治核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6]党的领导起始于党带领人民挽救国家危亡、实现人民解放的爱国主义伟大事业,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历史过程,党的领导不仅体现在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实际作为的各个方面,而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共同期盼,承载了人民对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定信仰。党的领导首要问题是政治领导,即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方向的领导。坚强的政治领导是国家政权和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导核心,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把握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大局,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政治优势。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始终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治核心。这一坚强有力的政治核心,有利于制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规划,有利于形成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的方针政策,有利于集中力量调配、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维护稳定的政治发展氛围,维护社会安定,有利于“寻求最大公约数、增进最大共识度、形成最大凝聚力”,避免因利益分裂、社会冲突消耗改革发展的认同与合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路线,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部工作当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入新的发展图景。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7]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等4个领导小组的组长。中央成立的领导小组已达22个,分为组织人事、宣传文教、政治法律、财经类、外事类、党建类六大门类。党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队和国防等方面建设的工作领导。中央政治局常委听取和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党的建设向基层延伸,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基层贯彻落实,夯实了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建设有序推进,中央共出台或修订近80部党内法规。党中央把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重要抓手,整顿作风、惩治腐败、从严治吏等多项纪律约束手段并用,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有效解决了党内突出的问题,增强了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夯实执政基础和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8]将人民民主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是头等大事,党领导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是国家建设的根本宗旨和动力来源。面对“一穷二白”的国情、西方政治强势围堵的世情,实现国家的跨越式发展,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实现政治独立、经济自足、国家振兴是这一时期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人民群众作为新中国的主人投身国家建设,在政治权利得以保障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了经济权利与社会权利。国家发展为人民权利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人民权利在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得到彰显。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方略为经济体制改革铺垫了道路,使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得以顺利实行。改革开放及其之后的国家发展方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战略指引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共同富裕,逐步进行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社会权利在改革开放的建设热潮中,得以保障与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而不是要削弱和缩小我们的优势和特点。[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组成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效能、优势在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进一步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等一系列战略、制度、政策的施行,更进一步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理念,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活力,增强了党领导下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向心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贡献

(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这就是:始终坚持理论自信,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紧紧立足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政治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实践铺就理论创新的基石,不断构建、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体系。

冷战结束之后,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历史终结论”为代表的西方政治论调一度甚嚣尘上,西方政界、学术界唱衰社会主义的声音不绝于耳。与西方政治思潮强势传播的步调一致,二战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加紧把政治输出作为对外政策的一项重要战略,不断挤压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空间,试图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体系,建立以美国为首、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格局。在这种国际形势下,中国的政治建设始终遵循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不照搬照抄西方政治模式,不盲目崇拜西方政治思想,不为西方政治思潮所干扰,突破西方政治理论的瓶颈,立足本国实际,兼收并蓄可以借鉴的实践与理论经验,逐步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经历的深刻而伟大的革命当中,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实践当中,我们党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伟大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以独创性的实践逻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走来,在新中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实践中不断发展,以独创的实践逻辑和经验优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飞跃,以卓越的发展成就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发展标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全方位展开的,从制度架构来看,道路、制度、体制设定了政治建设的宏观战略框架。从领导力量来看,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了政治建设始终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确保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从基本原则来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民主集中制等,都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完善的重要经验与政治优势。从政治制度的运行来看,社会主义的国体和政体构筑起基本的制度框架,党在执政中独创的经验优势,比如统一战线、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群团工作等,既维护了政治制度的稳定运行,维护了团结统一的政治基础,又紧密立足于实践,不断提升政治效能。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来看,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制度基础,经过70年的艰辛探索与丰富完善,形成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政治核心,在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国家战略与事业大局,将国家建设与调动人民积极性相结合,集中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宏观战略与中微观层面的政策需求,通过“非均衡状态下的政治稳定”(由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力量确保政治稳态运行)构建动态稳定的制度体系,进而使政治运行处于持续向好的良性发展态势。在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征程中,推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这一决定性工程,使党的制度体系不断自我革新,保持生机活力,“确保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12]从政治建设的价值目标与实践导向看,突出政治秩序的重要性,并注重根据国家战略与事业大局的需要协调秩序、效率、法治、社会公平正义这几组发展维度之间的关系。

(三)中国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世界政治发展提供新思路

实现政治发展,避免政治衰退是各个国家追求的目标。冷战结束前后,一些国家在移植了西方政治模式之后,并未实现政治的发展,而是陷入政权动荡、政治失序、治理失灵的政治困境,至今未能走出政治衰退。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革,西方国家一贯秉持的发展模式普遍出现治理困境。多党竞争、大规模自由竞争性选举的政治体制,塑造了分散化的政治力量格局,容易造成政治力量的相互掣肘和政治基础的分裂化趋向。在实际的政治运行中,这种政治力量格局不利于集中优势资源推动国家战略,反而极易出现相互掣肘降低政治效能、助推政治极化、社会分裂、宗教种族纷争等政治衰退现象。与之相对的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特别是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为世界贡献了有益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非均衡”的良性政治发展,远远超越了西方政界、学术界关于政治发展的理论设定,为关于政治建设、政治发展的理论革新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现了政治良性运行与兼顾人民福祉的和谐统一,实现了构建平稳、有序、有效、安全的制度环境与最大程度调动人民积极性的统一,实现了政治稳态运行与法治、效率、社会公平正义等几项发展维度之间的相互协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经验、优势,都为立足本土、着眼世界的政治理论创新贡献了宝贵养料。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战略与党和人民事业大局的重要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通过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政策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发展,坚定服务于国家战略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将进一步呈现崭新图景。

 

注释: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页。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http://cp.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3]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年第7期。

[4] 参见《中国共产党章程》,第1-10页总纲部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以及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5] 参见房宁:《中国的民主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8095页。

[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74页。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0页。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页。

[9] 《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四),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774页。

[10]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年第7期。

[1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4、12页。

[1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作者系铁道党校基本理论教研部讲师,法学博士)

上一条:中国铁路服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条:传承红色基因 坚守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