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咨政

重要文章

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

信息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1-24     阅读次数:

韩文秀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北京 10001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规划建议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着眼于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清晰地展望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

规划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是一份光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规划建议内容非常丰富,核心要义体现在三个“新”当中,就是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这个新发展阶段要从我国近代以来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来理解。实现现代化是各国都在追求的目标,我们中国发展历程走到这一步,可以说很不容易,很不寻常,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鸦片战争以后,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历尽千辛万苦,寻找中国现代化之路,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被称为是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之下,当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孜孜以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计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他还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警示,就是说如果搞得不好,就会被开除球籍。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分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就是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是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以贯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国际环境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实际作出战略谋划。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三步走”战略,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二十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进入新世纪,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之后,我们党又提出到建党一百年的时候,全面建成汇集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进一步明确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在我们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历史即将翻开新的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阶段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我们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呢?

第一,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到现在为止,全球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大约是十亿,我国有十四亿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这种规模,将会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地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第二,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地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级分化。

第三,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我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走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的资源消耗不能像某些发达国家那样浪费,否则资源环境的压力是不可承受的。

第五,我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大家知道一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年走的都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强调的是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的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我们提出新发展理念已经有五年,可以说深入人心。“十四五”时期,要继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历史实践的逻辑必然性。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经济是以国内循环为主,可以说具有较为明显的封闭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逐步融入国际循环。2001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加入WTO以后,利用当时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国际产业分工加快调整的有利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有力地带动了国内经济发展。2001年到2008年,我国的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21%,经济年均增长10.7%。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又是一个转折点,此后我国经济逐步转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中国经济再平衡自那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大约10%下降到2019年的1%左右,外贸依存度,也就是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6年的64.5%下降到2019年的35.7%,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同时在国际上我们也面临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原来那种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传统国际经济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的潜力却在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增强,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大国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内需为主导,国内可循环。大小国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比如新加坡外贸依存度是多少呢,是319%,荷兰是154%,美国是多少呢,它是大国,外贸依存度是26.4%,它比我国还低了九个百分点,但是这并不妨碍美国在国际上是贸易大国,是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大国。美国的农业在整个经济当中占比不到1%,但是美国的大豆等农产品在国际贸易当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其他的大国经济是一样的,国内供给需求对经济循环起到主要支撑作用。因此,我们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找到基本的路径,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新发展格局包含国内循环、国际循环两个循环。经济循环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从国内来看,我们要打通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堵点。比如像生产环节,就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产业布局,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在分配环节,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也要优化土地、劳动力、资金、数据等生产要素的宏观配置结构。在流通环节,要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实现货畅其流。我国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已经由1991年的23.7%,下降到目前的14.7%,但是还是高于发达国家6.5%的平均水平,因此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等,要降低全社会的交易成本。在消费环节,要优化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同时我们还要扩大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畅通国际循环,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

正确理解新发展格局就要把握新发展格局是什么、不是什么,有三点需要把握准。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的主动作为和长期战略,它不是被动的应对和权宜之计。第二,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国内大循环是基础、是主体,参与国际循环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下的必然要求。在国际循环出现不畅的情况下,我们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这有利于稳定国内经济基本盘,也有利于带动和激活国际循环,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使我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从而使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形成大循环,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不是层层都要搞,如搞省内循环,市内循环,县内循环等,在简称上最好不要单纯使用内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方保护和“小而全”。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之后,各地各部门都在积极响应,这个要充分肯定,但是地方要找准在新发展格局当中的定位,发挥自己的特有优势,同时还要在交通上打通断头路,包括打通省界、市界、县界断头路在内,要撤除有形无形的市场分割壁垒,共同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作者系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

上一条:用思想的创新助推创新驱动迈向新高度
下一条:中国经济面临的七个长期挑战